Sunday 3 July 2016

1905。中環

1905年的中環

19051015,中國革命史上風起雲湧的一天。革命領袖孫中山由東京回到他讀書和成長的故地──香港,主持改組革命組織興中會的事宜與宣誓儀式。清朝廷派刺客到香港,行刺孫中山。革命領袖陳少白與革命富商李玉堂合力,派人保護孫中山。這是電影《十月圍城》(以下簡稱《十月》)的故事梗概

《十月》以大中華地區的一眾影星為號召,以一比一比例重建一百年前香港中環為賣點。電影公司選址上海「重現」香港《十月》耗資約五千萬港幣,耗時一年,佔地約十個足球場,店鋪200間,民居500間,牌匾4000監製陳可辛指出他們嚴格按照史料記載「還原」了整個中環。我認為這可以說是「新中環」──「新的舊中環」。「新中環」不單是《十月》的賣點,也可能是會生金蛋的母雞。

我不是影評人,無意批評電影的觀點和立場,也不想糾纏於其中的時空交錯和歷史事實。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一百年前皇后大道中以南一帶的面貌。《十月》以舊中環為舞台,我嘗試就著手邊有的史料記載,跟隨著電影中孫中山的路線,看看十九及二十世紀之交的這一帶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華洋商號。

            孫中山從中上環交界的干諾道碼頭抵埗,穿過德輔道西的電車路經永和街進入皇后大道中向東行。這段路線介乎永和街至雲咸街之間。皇后大道中的西邊幾乎全是華人商號,東邊則是華洋商號雜處的地方。沿著永和街入皇后大道中向東方向行走,兩旁可見同泰和肇豐兩間銀號,何凌記、何廷記等鐘錶商號,往前走有為人熟知的廣昌隆,與端吉銀號在一起,對面有一品樓茶樓,再往前走左側是中央街市,右側有品陛茶樓,附近是成立於1840年,專賣絲綢金銀器的老舖──新盛號。右邊閣麟街口有兩間賣雀的老店(恒芳和遠芳)和華真影相油畫館,對面有售賣各地名茶的裕章盛記。華人經營的影相油畫館都集中於附近,近於中央街市的還有和昌號、容昌號、永祥號、恒昌盛等。

由石板街交界起向東一帶的皇后大道中,華洋商號雜處。華人商號都以售賣洋貨為主,售賣洋服、呂宋(即菲律賓)雪茄和裝訂書籍的華商都開設於此。售賣洋服的有泉興、南盛,較具規模的是經常在英文刊物上登廣告的達昌,售賣呂宋雪茄如義興、惠和等,裝訂西式書籍的如天成、泰昇、祺盛等。洋人商號最著名的有兩間都是由蘇格蘭人開設的公司霍見拿鐘表行(G. Falconer & Co.)和連卡佛,旁邊有售賣珠寶眼鏡鐘錶的播威鏢店(Gaupp & Co.)。這處又是華洋律師辦公室的集中地,華人定例局(即今立法會)議員何啟大律師就在73號,同樣曾任定例局議員的曹善允律師則在相隔不達的39號。有趣的是,華人律師都在皇后大道中的北側,英國律師則在南側,如Wilkinson & Grist70號,J. F. Reece62號,H. K. Holmes54號。

  皇后大道中與德己立街交界前有成立於1870年的絡興號(見圖),專賣廣東上海絲綢象牙銅器瓷器金銀器。旁邊就是最高法院和郵政局。步行至此雲咸街口的花市,左前方是畢打街口上經常被批評為阻塞交通的鐘樓。

雲咸街是印刷報館和文化藝術的集中地,王鋼在他的《圖說雲街滄桑1840年代–1960年代》說之甚詳,不在此贅。雲咸街的特色還不止於此,就是各國領事館曾經雲集於此。在雲咸街口遠眺左側是Club Germania(德國會所),德國領事署就在裡頭。1901年,沿著雲咸街的領事官辦公室有日本(14號)、比利時(39號)、葡萄牙(47號)、巴西(47號)、荷蘭(53號)。這裏還聚集了許多葡萄牙人。同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葡萄牙人佔全香港歐洲人(約6,000人)的三分一(約2,000人),僅次於英國人(約3,000)。葡萄牙人是當時香港乃至東亞出版業的翹楚,在雲咸街經營的印刷館有Hongkong Lithographic Co.Hongkong Printing Press(香港印字館)、Eastern Printing Office(東興印字館)、Victoria Lithographic Works等,葡萄牙語周報O Porvir也是在此印刷,至於其他印刷報館往往也有葡萄牙人擔任排字工人。

  由雲咸街右轉威靈頓街,至石板街一帶,華人木匠、理髮師(譯作光彩店)和轎舖都集中於此。左側有售賣木器的和生號、萬成號,旁邊有理髮師悅盛號、順興泰,木匠萬成號側連著三間是專賣籐轎的裕德號、義祥號和裕和號。

從石板街轉入荷李活道,迎面會見到印度人商號Framjee Hormusjee & Co.,旁邊是另一間印度人商號H. A. Asger & Hajee Esmail。荷李活道是印度人商號的集中地,沿路還有好幾間,好像是Jeejeebhoy & Co.(譯作之之杯)、Tata & Co.(譯作打打)和Talati & Co.(譯作打剌的)。《十月》中提及的《中國日報》,其辦公室就在前方的9294號。

荷李活道與鴨巴甸街交界是孫中山曾經就讀過的雅麗氏醫院,側鄰的百子里是輔仁文社舊址。輔仁文社取自《論語‧顏淵第十二》:「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同一時間的上海租界,剛巧也有一個由外國人組成的活躍文化組織,其中文名字也是取自這一句,名為:文友輔仁會。它的英文原名Shanghai Literary and Debating Society,由英國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與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57年在上海成立。

由鴨巴甸街東轉入紀志街,再經租庇利街返回威靈頓街,穿過皇后大道中入石板街。孫中山在左側(2123號)會見到西餐廳Criterion Restaurant,名字應該是來自倫敦因阿瑟‧柯南‧道爾爵士在內創造出福爾摩斯偵探故事的同名餐廳。孫中山最後穿過德輔道西至干諾道德忌利士碼頭,抱著悲壯的心情順利離開香港。

「新中環」接待了電影公司的投資者和海內外的好朋友。我也希望有機會一訪「新中環」,也期待著去電影院觀賞《十月圍城》。對於香港電影人願意用大量金錢和時間投資重建百年前的香港,我可以樂觀地說香港電影業不會被邊緣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