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不禁懷疑,如果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索自己的生活與體制到底哪裡走岔了路,只是一味嫌棄他國的模式不適合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再派多少學者訪團,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詩經》原文為「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只是在自我設定的框架裡打轉;頂多在原有框架的外圍繞了又繞,連跨出去一步的基本方向都找不著,遑論檢視自我的勇氣。最後的結語就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自序,頁29)
你們亞洲孩子的數學就很厲害!(一位芬蘭大學教授,頁116)
國家與為政者的首要責任,是給大家希望,而教育不是只有給菁英和所謂「優秀的人」希望吧?(頁126)
才七歲的孩子,就被大人驅策去做一些超齡的較勁,不僅似乎是早了點,而這其中的大人與師長心態,總不免讓人思索。(頁135)
資優,不是犧牲基本公平的藉口;而菁英,也不應建築在廣大社會的匱乏上。(後記,頁282)
這個世界上太多人習慣以大國,或莊至就以美國的習慣性思維與「標準」來看世界。(後記,頁286)
孩子第一名,父母都是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