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0 May 2008

把脈香港之中產懷舊

呂大樂(《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02),一系列似是中產懷舊,多於評論香港的文章)說在香港生存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因為香港有病」。「香港的病在於它的不完美,在於它沒有一間認真似樣的書店,沒有一份認真似樣的報刊,沒有接近似樣的電視台,它不是倫敦、東京或者紐約,再沒有可以引起球迷注意的足球,它不是一個認真尊重民主、公民權的城市,它的種種『不是』,都帶著一種病態美,令無數香港人活得過癮。」(頁39)

關於家長,他說「香港的中產階級根本就不相信他們的下一代...可以在香港社會制度裏快樂地成長和生活。」「我所認識的教育界朋友當中,百分之九十五對本地的教育制度投不信任票(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對自己投不信任票),不敢送子女去自己工作的同類學校,或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所任教的學校讀書。」(頁12)「在我所認識自命講究生活品味、熱衷文化活動的朋友當中,有一半不相信在香港可以怎樣改善文化環境、提高生活質素、讓下一代可以選擇更多不同類型的生活方式。」(頁13)

屋邨走廊是許多低下階層的回憶,是小朋友學會合群和成長的地方。呂大樂尤其鍾愛它的象徵意義。以下的一段文字,可以作為教育下一代的借鏡。「我從沒有想過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虛擬屋邨走郎的成長環境。過去的東西屬於過去的一代人。但作為一個概念,屋邨的長郎提醒我要給孩子自闖天下,在屋邨長大的孩子,都是在父母視線範圍以外成長的」(頁9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