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林:〈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蹟及其與香港建設之關係〉,《食貨月刊》復刊第一卷第九期(1971年12月15日),頁459至463。
惟是欲述香港石匠之貢獻,當先追索客家遷入香港及九龍新界等地之歷史,以此類石匠,十九皆客家人也。考客家人民遷入此一區域,殆可分為三期:
第一時期,始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由清廷初與鄭成功相持,乃取堅壁清野之策,以孤困鄭氏,於順治末年,始令廣東福建等省沿海三十里人民,遷界內徙,及後時勢轉變,乃招致各地農民,前來墾殖所引起。......迄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明[頁459]令復界,而舊日人民,歸來無幾,不得已乃招致各地農民,入界墾殖,於是而廣東東江一帶之客家人民,該寖多經惠州、淡水,而至沙魚涌、鹽田、大梅沙、西鄉、梅林,而更至沙頭角、大埔、沙田、西貢、鯉魚門、九龍城、官富場、荼菓嶺、荃灣等地。......此客家人民遷入此一區域之第一批也。
第二時期,始於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以香港歸英國接管,進行各種建設所引起。當時以都市初建,凡百維新,需大量人力。廣東人士來此經營工商各業者,與日俱增,新中亦多客家中人。會廣東西路如臺山、鶴山、赤溪等地,發生械鬥,其一部分客家人士,亦移居香港今日西營盤一帶。而港地兀立海隅,石山特多。鑿山開道,首需大量石工。而廣東石匠,舊分肇慶與嘉應州、連州等派。肇慶派以本地人為主,嘉應州與連州二派,則以客家為主。肇慶派以善雕端硯及碑刻著稱,以水成岩石塊主要石材。嘉應州派,以善打花岡石柱礎著稱,其石材與香港石山相同。故一時石工來香港者,以嘉應州五華人最多。凡今日西自荷李活道西頭,經西營盤,以至石塘咀薄扶林等處,東自大道東經跑馬地、銅鑼灣、大坑、北角,以至筲箕灣等地,皆彼輩來往打石之地。今日荷李活道文武廟正門石柱,刻題「道光三十年季冬吉立。沐恩弟子樂邑曾順利石店,敬送石柱一對」。道光三十一年,即公元一八五〇年,時英政府接管香港第九年。可知嘉應州所屬長樂縣(即今五華縣),其石匠遷入香港之早。而西營盤、薄扶林,與大坑,及筲箕灣等地,遂此類工匠聚居,而成村落(註五)。由打石而發展各種建築工程,由承辦石工致富,而進營其他各業,更以發展其子弟教育。而香港建設及教育文化等,遂與彼等結不解緣矣。凡此石工,與其他自一八四二年後,羣至港九經營工商各業之客家人士,是即客家人民遷入香港之第二批也。
註五:見民國十五年香港《循環日報》各日所載滌紅及舞劍生所作〈香港叢談〉。
......
客家人士,昔年在港從從事打石業者,自以第二批所遷入人民最多,然亦有由第一期所遷入之子孫而改業者。當香港初建商埠,五六十年間,此類打石行業,工作既多,人數亦衆。而其承辦石業或兼營建築工程起家之重要人物,則可以鄧元昌、曾三利[頁460]、曾瓊記、袁石秀、李瑞琴、李漢四等六家為代表。勞工神聖,其信然也。
鄧元昌,原名酉元。其先原籍五華河口七都圍,後徙赤溪,至元昌,始遷香港,於文武廟附近,設元昌石行,俗稱阿焦六,又稱打石六,謂元昌兄弟中排行第六也。以誠實幹練,得港府信任,故承辦石工特多,今日石塘咀至西營盤一帶,昔多石山橫阻,開鑿之功,元昌鉅(註七)。元昌在日,於港九各佛寺,亦頗喜參禮。今日九龍慈雲山之觀音廟,存有元昌石行所捐奉之雲版,其鏤文云:「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冬月吉且,觀音堂沐恩樂邑元昌店鄧酉元敬奉。」而其子孫[濤按,子泰華及泰榮,見大坑蓮花宮古鐘銘],今尤多在銀行界任職,蓋早香港鉅室矣。
註七:此據袁五松曾廣仁二先生所講述。
曾三利,別字貫萬,原籍五華圓田。兄弟二人,少即來港,初在筲箕灣人打石,得事主重視,俗稱矮哥三。不數年,即開設大元石行,歷向港政府承開石山,獲利漸豐,越二十年,遂於今日新界沙田建「山厦圍」大屋,其形制悉沿東江客家屋式。中屋三進,中進花廳,上進家廟,四週圍樓,圍樓四角,復砲樓,今稱曾家大屋(註八)。三利與元昌,既同以石業起家,亦頗提倡香港之公益事業,故時人所重。三利女,嫁元昌為媳,而鄧家亦與何東爵士家有戚誼,故爵士夫人麥氏,昔年亦常至大屋遊觀云。
註八:此據曾廣仁江紹淹二先生所講述,並參考戴鴻慈撰〈恭祝誥授奉直大夫貫萬翁曾世伯大人八秩開一壽序〉。余另文九龍新界等地遊訪記,「沙田曾氏山厦圍」條,對曾貫萬先生事蹟,及曾家大屋建造情況,記述較詳(文見拙著《大地勝遊記》)。
曾瓊記,原籍五華麻竹塘,初在西營盤設瓊記石行,後在皇后大遒設商號,年代稍晚於曾三利鄧元昌等,而承建自中環至西環之石砌海堤,及沿堤碼頭,與九龍長沙灣水塘等工程,關係於香港之建設者甚鉅(註九),且積資至百數十萬,亦香港早期之富室云。
註九:此據袁五松先生及五華同會曾光先生所講述。
袁石秀,字安成,原籍興寧羅岡,咸豐間,年二十餘,即遷居香港,初於西營盤設秀記石行,以承辦光面石著稱,兼習建築工程。承建舊日中環街市。字建卿,更光大其業,自香港仔經淺水灣至赤柱之山崖馬路,及大潭篤下,第二水塘,即建卿所承建(註十)。今其子孫亦至發達。雖資產或遜於鄧元昌子孫,然其於學術上之造詣,則遠過之云。時興寧人遷居香港而以建築業稱者,有傅錫一家。傅氏原籍興寧邑城后街,後經商於南海佛山,至錫范港,設元利字號,承建港中各重要工程,遂成鉅富,傳子金城,物業益增,中環之店業,傅氏殆鉅擘矣。傅氏之姪秉常,初畢業香港大學,後轉入政界,於近代中國之外交與立法,貢獻特多,亦國家之柱石焉(註十一)。
註十:此據袁五松先生所講述,並參考袁雨三撰袁安成公誌傳。
註十一:此據袁頌芬先生所講述,並參考傅母李太夫人(即傅秉常之祖母〕《哀思錄》(民國十八年印)。
李瑞琴,原籍五華大布,父潤振,早遷香港,以承開石山業。瑞琴幼即隨父居港,稍長,習建築工程,設榮泰建築公司。年甫而立,即港政府所倚重,凡築路、開渠等工程,多委瑞琴承建。由是如歷年修建港政府屋宇工程,太平山新築水塘工程,西營盤興建砲臺工程,旺角興建水閘工程,大灣、荃灣、大坑三處供給食水工程,油蔴地至紅磡之馬路工程,西環至香港仔之馬路工程,荔枝角道至葵涌之馬路工程,大埔道至背子石之截水渠工程,無不樂承建築,依期完成。香港九龍建設之有今日,瑞琴與有力焉(註十二)。而舊日宋王臺之石砌圍基,亦即瑞琴所捐建云。[頁461]
註十二:見拙編《崇正總舍三十遇年紀念特刊》(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出版)《香港崇正總會三十年發展史》、《永遠名譽會長李瑞琴事蹟》。
李漢四,原籍五華,以石業起家,向在上環寶慶坊設福信建築公司,承開石山與建築工程,後返中國,與袁建卿等承開京奉路石山,有聲於時,其族人李浩如,少依漢四,經營建築,久住大坑。三子李惠堂先生,自幼受育於香港,以足球絕技,名於當世,稱球王焉(註十三)。[頁462]
註十三:此據五華同會曾光先生所講述,並參考黃嗇名編《球國春狄》。
又參蕭國健,〈香港開埠初期打石行業〉,載氏著《香港歷史與社會》(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4年),頁59至7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