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 January 2021

1926年日本人眼中的「支那の國民性」

近日因石峽尾窩仔山配水庫 (service resevoir) 而追查香港水務工程史,竟然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中,找到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編的《香港水道調查報告書》(1942),何等驚喜。


順藤摸瓜,發現更多,幾乎在寶庫中迷失,找到不少直接和間接關於香港的書籍(尤以一、二戰間居多),更多是關於中國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值得略略書寫和存目,以備記錄作教學和研究用。這是藤本實也的《南支那及台湾之產業》(發行: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26),當中一部份是「支那の國民性」,篇幅幾近五十頁。藤本列出中國人四十七種國民性,估計是同類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的書籍所少見的。


---   ---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從來都是中外交流和關係史的焦點。

身處陌生的國度,外國人每日都需要與陌生的面孔打交道。有來者不善,也有來者引路。在地真實的接觸,比以訛傳訛踏實,也可以比口耳相傳凶險。於是,有關中國人ABC的介紹性,judgemental and always controversial書籍應運而生。

外國人以本國文字撰寫的關於中國人的書籍,在於「我者」與「他者」之別,以己度人,是以「我」看「他」。

十九世紀以還,中外交流和關係中上一連串不幸的歷史事件,都和「我者」與「他者」之別密不可分。

1889年,在中國居住了近二十年的美國傳教士Arthur H. Smith (1845-1932)在上海出版的North-China Daily News上撰寫"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文章。翌年結集出版,引來廣泛討論。

1894年,美國著名的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由福音派傳教士成立,自我標榜publishers of evangelical literature) 獲得版權在北美出版(出版地有New York, Chicago, and Toronto)。同時,出版社在出版業期刊The Publishers' Weekly宣傳該書 "...to use the word of one, 'the best book on the Chinese people' ever issued." 

這本書應算是bestseller,不斷重印,在英語世界廣為流傳,堪稱入門中國ABC。後來,這本書也翻譯成中文和日文。中譯本引來中國知識界強烈反應。相關研究眾多,不贅。


further reference: Lydia H. Liu, "The Ghost of Arthur H. Smith in the Mirror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2013, Vol. 20, No. 4, THEME ISSUE: Asia Knowledg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vory Tower (2013), pp. 406-414.


---   ---   ---


藤本實也列出四十七種「支那の國民性」,見下:

  1. 個人主義
  2. 拜金主義
  3. 神經遲鈍
  4. 侮蔑心
  5. 猜疑心
  6. 迷信
  7. 不信實
  8. 言行不一致
  9. 薄同情心
  10. 事大主義
  11. 保守主義
  12. 泥古
  13. 雷同と盲進
  14. 享樂主義
  15. 虛榮心
  16. 面子
  17.  饒舌
  18.  壓制と束縛 
  19. 差別階級
  20. 誇大妄想
  21. 權謀術數
  22. 社交性
  23. 發明と工風
  24. 單調
  25. 名聞慾
  26. 摸倣性
  27. 忍耐
  28. 孝心
  29. 勤勉
  30. 節儉
  31. 重禮
  32. 獨立自衛
  33. 愛鄉と愛國
  34. 團結心
  35. 好學心
  36. 精力
  37. 性慾生殖
  38. 食道樂
  39. 從順
  40. 宿命觀 
  41. 知足安分
  42. 虛飾
  43. 矛盾
  44. 悠長
  45. 不潔癖
  46. 不規律
  47. 殘忍性
  48. 博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