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April 2025

晚清民國上海的西書店

多年前的一篇會議(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6届國際學術大會)論文


晚清民國上海的西書店

清末民國上海是全國西洋知識和資訊的集散地,是外文書刊的出版和銷售中心。翻開1920年商務印書館增訂出版的《上海指南》,當中記載有西書店(除和文外)11間,包括別發洋行(黃浦灘11號)、壁恆洋行(南京路37號)、普魯華西書行(南京路31號)、周聚康(四川路(仁記路口))、天任商行(北四川路48號)、美華書館(北京路18號)、協和書局(北京路18號)、美生書館(福州路18號)、中美圖書公司(廣東路(江西路東))、伊文思圖書公司(北四川路30號又南京路28號)、華美書局(吳淞路(公安里對過))。[1]當中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與傳教組織有關,以售賣聖經及相關書籍的,如美華書館和協和書局;其二是西洋人來華建立,以盈利為目標的,如別發洋行和中美圖書公司;其三是中國人創辦,同樣以盈利為目標的,如周聚康西書社和沒有包括在上列的商務印書館的西書部。本文要討論的,集中在第二類。

上海西書店的經營者主要都是外國人,較著名的有英國人經營的別發洋行(Kelly & Walsh, Co. Ltd.)普魯華書店(Brewer & Co. Ltd.)和伊文思圖書公司(Edward Evans & Son Ltd.),美國人經營的中美圖書公司(Chinese American Publishing Company Co.),和德國人經營的璧恒書店(Max Noessler)。它們透過與外國中介和書商建立誇國網絡,引入英美歐的學術書籍、流行讀物、教科書、參考書、兒童讀物等,為通商口岸的英語讀者(包括英語家庭、中國知識份子等,尤其是接受過西方教育者)提供便利。

曾經擔任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副社長,兼英文科科長周越然(1885-1946)是民國時期有名的藏書家,酷愛購買原版英文書。他在一篇關於上海西書店的文章中,提及三間外國人經營的西書店,按年資排序分別是別發、伊文思和中美圖書。[2]由於篇幅關係,以下只會討論關於別發和伊文思的一些問題,其餘的留待報告中討論。

一、別發洋行 Kelly & Walsh

先談別發。[3]這裏談兩個問題,一是中文名稱的來由,一是Kelly & Co.的創辦人。關於別發的創立和發展,筆者和孫軼旻都曾經撰文討論,但對於以上兩個問題,仍然有不少空白的地方可以填補。別發的來由,現簡述如下。

別發洋行(又名別發行、別發印書館、別發書店等)最早成立於1860年代初的上海,分別由Kelly & Co.F. & C. Walsh & Co.(又作F. Walsh & Co.F. G. Walsh & Co.,中文名稱作華而師)合組而成,兩者都是愛爾蘭人創立。F. & C. Walsh & Co. 創立在先,最初由Frederick George Walsh (1824-1878)Charles Frederick Walsh(可能曾經在字林洋行當過排字工)在福州路成立,以印刷及售賣外國文具為業,大約成立於18611862年。1868年,Kelly & Co.John Magrath Kelly (1846-1913)在廣東路創立,以售賣外國書籍、文具、報紙、菸草、雪茄等為業,亦兼及呂宋彩票。兩者於1876合併成為Kelly & Walsh,直到1885年才將上海、香港和橫濱三支在香港登記註冊,一概以Kelly & Walsh命名。至於中文名稱,F. & C. Walsh & Co.最初稱為印書館,後來直接音譯「華而師」。Kelly & Co.最初並無中文名稱,直至1874年始稱為別發。一間既賣呂宋彩票的洋行,卻喚作「別發」,豈不是叫顧客止步,給自己拆台嗎?原來,「別發」一名其實是德國商人Alexander Bielfeld在廣東路經營售賣報紙、菸草和雪茄的商號。就在1874年,Kelly & Co.收購其報紙銷售業務後(Bielfeld直至1910年代仍然在上海經營拍賣行,行名倍發),於是添上中文行名「別發」。[4]

Kelly & Co.的創辦人是John Magrath Kelly (JMK)。筆者非常幸運地,前年透過互聯網認識到JMK的曾孫,知道更多關於JMK的經歷和得到一些相片。JMK的父親John Dunn Kelly (1817-1887)大約在1833年,從愛爾蘭移民到美國麻省的Roxbury(今日屬波士頓)。1845年,John Dunn Kelly與早一代的愛爾蘭移民Mary Ursuline Magrath (1818-1879)結婚。翌年,他倆誕下JMK,後有八兄弟姊妹。JMK中間名Magrath,就是來自母親的姓氏。John Dunn Kelly在波士頓本是一名櫥櫃工匠,為何其大兒子會遠渡中國經商?這是源於JMK的舅父(Mary Ursuline Magrath的弟弟)Captain Magrath,是一艘波士頓運茶快船(Tea Clipper)的船長。不過,在此之前的18611865之間,他曾經參與過南北戰爭,效力於秘密特工局(Secret Service)。戰爭結束,他跟隨著舅父的快船,來到香港,初時在Alfred C. Watts洋行工作。1868年,JMK在上海建立Kelly & Co.JMK何時去上海?為什麼去上海?這些問題都還未有答案。反正不久(1872),他的弟弟Joseph Francis Kelly也來到上海。他與F. & C. Walsh & Co.合併後的第二年的10月,可能是出於身體健康的問題,便將股份賣給員工Thomas Brown。他離開中國,回到美國,定居於羅德島州的首府普洛威頓斯。JMK回美後,似乎對於印刷文具銷售的興趣未減,參與印刷文具經銷商Bugbee & Hall的營運,成為合伙人。留在美國的幾年間,未能滿足他渴求探險的野心。他獲得了以發明在商店中使用的現金傳送軌道(cash railway)而著名的Lamson在歐洲代理權,舉家移居英國倫敦,自此與出版印刷文具業道別。1913年,退休後的第二年,JMK歿於英國艾塞克斯(Essex)

二、伊文思圖書公司 Evans and Sons (P.S.: photos of Edward Evans and the interior of the bookshop, and Joseph Jewell Evans

伊文思較為人熟悉的事情,可能是日佔時期被內山書店接收一事;或是更重要的,事涉國際關係和國際書籍貿易的一系列版權案中,伊文思代表其代理的美國出版商控告中國書商與索取版權二事。前者是1911年的《邁爾氏通史》繙印案,事涉商務印書館繙印美國波士頓出版商經恩公司(Ginn & Co.,或譯金或金恩)出版的《邁爾氏通史》(又譯《歐洲通史》,Philip Van Ness Myers’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其在華代理即是伊文思。伊文思自1905年代理經恩公司的書籍。儘管該書印有“ALL RIGHTS RESERVED”,但由於清朝政府當時並不是國際版權聯盟成員,不受版權協約之保護,該書又非「專為中國人民所用之書籍」,不受中美商約所保護。翌年,1912年,紐約的美國圖書公司(American Book Company)希望透過駐京公使向民國政府索取《各國老幼書》(Edward R. Shaw‘s Big People and Little People of Other Lands)在華的版權,其在華代理同樣是伊文思。[5]

伊文思圖書公司是由英國威爾斯人(Welsh)伊文思(Edward Evans)所創辦。[6]相比其他西書店的創辦人,伊文思作為專注教育書籍的西書店負責人、獨立的傳教士和教士公所(Mission Home)的營運者的多重身份,對上海出版文化和在華傳教事業貢獻良多,加上積極投入洋人社會,同時努力向中國人銷售書籍,固為時人所重,記錄相對較多,訃聞同時見於North-China HeraldThe Chinese Recorder[7]

184145日,伊文思生於英國利物浦;1923921日,殁於浙江省莫干山,終年82歲。伊氏在盛年之時,移民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定居長達四份之一個世紀之久,一直擔任會計師和代理人。18899月,他蒙主感召,毅然放棄在蒙特利爾的事業,決心來到大清國,期望投入傳教事業。他先在紐約學習神學一年,繼而啟程來華。儘管學習中文對一個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洋人而言,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以不隸屬於任何傳教組織的獨立傳教士身份,在上海傳教,並且竭力協助傳教士在華工作。[8]他的夫子自道值得原文引用共賞:

having come out to China from business vocations at home, unsent by any society and uncalled by any particular church, without any college preparation considered that the highest qualification for missionary service in that one cannot stay at home, but must go to the mission field.[9]

根據1908年的The Japan Christian Year Book,他甚至曾向在滬的日本人傳教,講授聖經和洗禮。[10]1914年,與兩名兒子(Edward Evans Jr.Joseph Jewell Evans)改組名為Edward Evans & Sons, Ltd.(伊文思圖書公司), 按香港公司註冊章程註冊。同時,伊文思在《甲寅》雜誌1卷第1號(19145月)賣中文廣告:

啟者鄙人對於中華教育素願竭力匡助,故特創辦本書館於滬上,獨力經營十載餘矣。凡歐美最新最善之書籍,搜羅完備,購運來華,以供各界之用,施又為歐美九大圖書公司駐華總經理,藏書益富,訂價愈廉。早蒙各界讚許,故近來營業日益發達,銷出之數較前倍加,大有應接不暇之勢。溯自中國建共和,首重教育,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教育亦何莫不然?故將來書籍之求,必較多於現在。鄙人不自量度,敢效棉薄。惟非大集資本,斷難為功,設不預謀,屆時書或不足供應,既負各界厚望,又失鄙人初心,故有鑒於此,銳意擴充,增加股本,並改名曰伊文思圖書公司……

與其他的西書店相比,伊文思可以算得上是最積極向中國人推銷書籍的西書店,所以難怪上引的周越然在伊文思購買的書要比在別發購買的多好幾倍。


伊文思以上海為總店,在天津設立分店,更短暫地在清華大學設立過分行,可惜不過兩年的時間就門可羅雀,鎩羽而歸。[11]伊文思並且在上海、天津、武昌、南京、杭州、蘇州、嘉興、無錫、北京、太原、廣州、香港、成都等地設有代理。伊文思以銷售教育書籍和儀器為主,在其信箋上,羅列出其代理的出版和儀器文具商,可見其網絡之廣,值得表列如下:[12]

D. C. Heath & Co.

Boston

Boni & Liveright, Inc.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

Bost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Estey Organ Co.

Brattleboro

Encyclopaedia American Corp.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icago

Ginn & Company

New York

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Chicago

Hinds, Hayden & Eldridge, Inc.

New York

Comstock Publishing Co.

Chicago

Henry Holt & Co.

New York

F. A Davis Co.

Chicago

Library Bureau

New York

W. F. Quarrie & Co.,

Chicago

The Macmillan Co.

New York

Zaner Bloser Co.

Columbus

Newson & Co.

New York

E. & S. Livingstone, Ltd.

Edinburgh

D. Van Nostrand Co.

New York

Wm. Collins, Sons & Co., Ltd.

Glasgow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York

J. B. Duckett Co.,

Heeley

Silver, Burdett & Co.

New York

Edward Arnold

London

Underwood & Underwood, Inc.

New York

Bailliere, Tindall & Cox

London

Chas. E. Merrill Co.

New York

B. T. Batsford, Ltd.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Wood & Co.

New York

Caribonum Co., Lt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W. & R. Chambers, Ltd.

London

P. Blakiston’s Son & Co.

Philadelphia

Geo. Gill & Sons Ltd.

London

J. B. Lippincott Co.

Philadelphia

Methuen & Co. Ltd.

London

The John C. Winston Co.

Philadelphia

Sir Issac Pitman & Sons, Ltd.

London

Bausch & Lomb Optical Co.

Rochester

George Philip & Son, Ltd.

London

The C. V. Mosby Co.

St. Louis

W. B. Saunders Co.

London

G. & C. Merriam Co.

Springfield

Relfe Brothers, Ltd.

London

Utica Suspender Co.

Utica

Argus Manufacturing Co.

New York

The World Book Co.

Yonkers

 

由上表可見,伊文思代理的出版商以英美為主,英美國以紐約首,英國以倫敦為要,包括了當時最重要的劍橋大學出版社、麥美倫出版社、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耶魯大學出版社等等,反映出伊文思以教育學術圖書為核心的業務,其中又以與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最為人稱道。

老伊文思在19161917年間退休,業務由次子Joseph Jewell Evans打理。同時,1917年增發五百股每股一百元的股票,將名義股本金由五萬增加至十萬。此後,J. J. Evans努力引入股東,如金陵大學的副校長傳教士文懷恩博士。[13]1920初,伊文思多番以房地產、書籍庫存和保險等,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作透支和按揭抵押債券,債務短時間上升,由原來老伊文思退休前的1915年無任何債務至1921年的二萬五千元,翌年上升至四萬元,1923年再倍漲至八萬多元,超過其不足七萬元實際股本金,為日後資不抵債以至清理結業種下禍根。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股東沒有大量增加,股本金也一直沒有超過七萬,債務卻不繼增加。1928年,伊文思的債務增加至近十萬元,翌年超過名義股本金至近十萬二千元,債務日多至結束營業前上升至十一萬。1935810日在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中決議清,並同時召盤。[14]同年1116日,曾任伊文思董事,任職經理二十多年的孫祚型(Harry Che Ying Sung)等華人發起組成伊文思書局(Evans Book Co.),向原伊文思接盤,以一萬元承接上海本店的中國債務。[15]翌年1229日舉行與債權人的最後解散會議後結束營業,同時決議在三個月內消毀公司的書籍、帳目、收據和文件,天津和南京分店結束營業。[16]伊文思書局新成立,隨著業務增長,一方面由原來開市現售及現貨批發,擴大至向國外定貨及代客特定歐美貨品,另一方面股本亦由初始的三萬元增加至名義資本金和實際股本金均為十萬元。盈利由最初的微利至翌年的二萬多元,1937年至四萬多元。同年36日,孫祚型(任董事及經理)與二十一名華人股東,包括前伊文思的合作伙伴如沈華勝裝訂廠(上海規模最大的專業書刊裝訂廠)創辦人沈芝泉(任董事長)和天津永興洋紙行創辦人毛德臣(任董事),正式組成伊文思書局股份有限公司(Evans Book Company, Limited),4月向上海市社會局登記, 6月宣告正式註冊成立。同時,新公司於南京路220號籌建三層樓房為新址。[17]好景不常,上海爆發八一三事變,公共租界經歷孤島、日佔和光復時期,生靈塗炭,國幣貶值,物價高漲。根據1947年該公司向上海社會局提交的文件記載,1946年的股本金由原來的十萬元,增加五十倍至五百萬元,1947年再增加二十倍至一億元。[18]觀乎兩次增資期間,各股東皆表贊同,不滿一個月所增資金已全部收齊,可見當時股東們對於業務前景樂觀,期望戰後百廢待舉,重整文化教育事業,有利出版事業的發展。兩年過去,上海解放,伊文思轉營國產儀器文具用品,1959年改名萬國儀器文具用品商店,1966年改名向陽文化用品商店,1984年改為上海計算機銷售務中心。[19]



[1] 《上海指南》,6,〈實業‧丁各業店鋪書坊〉條,葉12中下。和文書店有4間:東亞公司(和文)(河南路即拋球瑒8號)、樂善堂(和文)(河南路444號)、松翠堂(和文)(蓬路2242號)、日本申江堂(和文)(蓬路(德餘里隔壁))

[2] 周越然:〈購買西書的回憶〉,載陳子善編:《周越然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頁31-36。周越然:〈申市過去的西書店攤〉,同載:《周越然書話》,頁37-40,原載氏著:《版本與書籍》

[3] 黃海濤:〈別發洋行考:兼論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別發洋行〉(見鄭培凱、范家偉主編:《舊新知集: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十周年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224-240。黃海濤:〈清末民初上海的西書店別發洋行〉,《文史知識》,2011年第11期(201111月),頁33-41孫軼旻:〈別發印書館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學術月刊》,2008年第7期(20087月),頁103-109孫軼旻:〈別發洋行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播——以書籍出版為中心〉(見中國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三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頁319-330

[4] Feldwick, Walter, 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and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of China, Hong Kong, Indo-China, Malaya and Netherlands India (London : Globe Encyclopedia, 1917),p. 455.

[5]周林‘李明山主編:中國版權史硏究文獻》(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李明山主編:《中國近代版權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王蘭萍:近代中國著作權法的成長(1903-191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吳翎君:〈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8期,201211月,頁97-136

[6] 他的遺囑在上海英國大使館登記,其長子Edward Evans, Jr.和次子Joseph Jewell Evans在伊文思圖書公司的官方文件中亦自稱英國人。有一些研究誤以為他是美國人,致令舛誤陳陳相因。薛理勇主編:《上海掌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頁321。薛理勇:〈虹口歷史上的幾家出版機構〉,載李果主編:《海上文苑散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20。研究者以為該圖書公司是由Joseph Jewell Evans創辦,亦誤。高信成:《中國圖書發行史》,頁163

[7] Obituary of Edward Evans, North-China Herald, September 29, 1923, p. 919. In remembrance: Edward Evans,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55, no. 11, November 1923, p. 682.

[8] Ibid.

[9]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7-20, 1890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0), p. 164.

[10] The Japan Christian Year Book, Vol. 6, 1908,

[11] 《清華周刊》,第311期(1924),頁42。《清華周刊》 ,第25 3(1926),頁174

[12] An official letter dated from Edward Evans and Sons, Ltd., to Registrar of Companies, H. B. M. Consulate, Shanghai, June 19th 1923, Edward Evans & Sons Ltd., FO 914/15, National Archives, Kew, United Kingdom.

[13] 關於文氏的生平,可參考William Reginald Wheeler, John E. Williams of Nanking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37).

[14] Edward Evans & Sons Ltd., FO 914/15, National Archives, Kew, United Kingdom.

[15] 《伊文思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37),館藏號17-23-01-72-09-026,〈實業部‧商業司‧公司登記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6] Edward Evans & Sons Ltd., FO 914/15, National Archives, Kew, United Kingdom.

[17] 《伊文思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37),館藏號17-23-01-72-09-026,〈實業部‧商業司‧公司登記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8] 《伊文思書局公司》(1946-7),館藏號18-23-01-72-09-093,〈實業部‧商業司‧公司登記卷〉,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9] 薛理勇主編:《上海掌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頁321。《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高信成:《中國圖書發行史》,頁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