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1 April 2011

讀陳之藩三

《劍河倒影》是陳之藩在劍橋大學「攻讀」(時任Fellow)博士學位的三年間(1969-71)寫下的散文,共有十三篇散文(另加序:如夢的兩年):
  1. 實用呢,還是好奇呢?
  2. 理智呢,還是感情呢?
  3. 明善呢,還是察理呢?
  4. 一夕與十年
  5. 王子的寂寞
  6. 自己的路
  7. 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
  8. 勇者聲音
  9. 古瓶
  10. 羅素與伏爾泰--兼答林語堂先生
  11. 風雨中談到深夜
  12. 噴煙制度考
  13. 不鑄不錯
中國人到劍橋,想不起徐志摩,就會想起李約瑟;前者的浪漫使人沉醉,後者的勇氣令人肅然。〈實用呢,還是好奇呢?〉討論李約瑟。假如說李約瑟中年出家,研究起中國科技史來,是出於好奇的話,「我們反過來問,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中國的李約瑟,以半生的時間,淹在南港的書庫裏去研究歐洲的科學史來解答這個問題:『歐洲近五百年的科學發展主要是為了「好奇」。這個假設是對呢?還是錯呢?』」(頁5)陳氏續談:「我掩卷凝思了半天,我想在中國目前還找不出這樣一個『笨』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笨人不能產生之前,我們所謂的科學,還是抄襲的、短見的、實用的,也就是說,真正的科學是不會產生的。」(頁6)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沒有多少笨人,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當個笨人,更是容不下笨人。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光榮又是什麼?神甫說:「是見到受餓的人分給他一塊麵包;見到受凍的人,送給他一件衣服。把那個醉倒的人扶住,把那個跌例的人攙起,凡是自己覺得是善的就直捷了當的作出來。人生的光榮,是不踏死路旁快死的蟲,是不摧殘樹下受傷的鳥,是把自己口袋裏的錢分出一半來給一個需要那一半錢的同類!」(〈明善呢,還是察理呢?〉,寫於1969年10月14日,頁 18)
半陰不雨的英格蘭天氣是什麼個樣?陳氏寫道:「如果用畫筆畫呢,兩筆似乎就夠了。先用墨在筆沾點水,在上面一抹,那是天;然後再加點綠在下邊一抹,那是地;這幅灰、暗、冷、清的畫面差不多算完了。當然在這兩抹之間,偶爾有些笨樹,像八大山人之筆所畫的,乍看起來很笨的樹;偶爾有些老屋,像美國那位老祖母畫家所畫的類似童畫的那種老屋。這整幅天氣給人的印象,正似英國人的言談與神色:低沉又暗淡......」(〈自己的路〉,寫於1969年11月21日,頁36-37)
書生憂國,陳氏是典型。「我常常想:我們中國如果有個劍橋,如果出個凱因斯,也許生靈塗炭不至於到今天這步田地。因為沒有真正陶鑄人才的地方,所以沒有真正人才出現;因為沒有澄明清晰的見解,所以沒有剛毅果敢的決策與作為。」(頁56)「那麼,怎樣才能辦出一個劍橋來?校旁挖一條河?多買些茶壺茶碗?教授自掏腰包?學生辯到深夜?我有時感到困惑,有時又感到焦灼!」(〈勇者的聲音〉,寫於1969年12月29日,頁57)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