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June 2009

我要下流!--時間往那裡去了?

年多前看了養老孟司的《傻瓜的圍牆》(2003)和三浦展的《下流社會》(2005),留下一點筆記,剛剛看完內田樹的《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黃靜儀譯,台北:麥田,2008),內容同樣發人深省。
內田樹借用諏訪取二的《唯我獨尊的孩子們》(オレ化様する子供とち)等值交易論解釋日本學童逃避學習和逃避勞動的現象。
單看目錄,已可知其內容梗概(很多書都做不到這一點),例如:討厭讀書的日本學童;對自己的學力低下毫無自覺;對不了解的事完全無動於衷;「老師,學這個有什麼用?」;家庭勞動教育的消失;教育服務的消費者;一種名為不悅的貨幣;不悅貨幣的起源:家庭裡的不悅爭奪戰;變賣未來的孩子;完全不讀書,卻自信滿滿;學力低下也是「努力的結果」;勞動是創造超額價值的表現;風險社會裡的弱者等等。以下摘錄令我最深刻的內容,加一點評論:
--- --- --- --- ---
日本憲法明定國民:「享有勤勞之權利,並負勤勞之義務。」(頁6) (濤曰:香港法律和基本法有類似的條文嗎?)
逃避學習,逃避勞動。前者是指現代的孩子認為受教育是不值一提的權利而輕易放棄,以致從「受教育的權利」底下逃避的開心與成就感。(頁6) (權利難道是如此的一文不值?)
只要同齡層學力集體下降越多,競爭的負擔就越輕。(頁16) (所謂拉curve害人,就是這個意思)
他們得意洋洋地說:「老師說的我沒興趣」、「老師說什麼我聽不懂」,兩句話輕而易舉地完全否定老師授課的內容。(頁18) (遇上這樣的大學生也是無可奈何。。。)
對於不懂的事物,並不會感受到任何壓力。(頁24)他們把「自己不懂的事物」視為「不存在」的事物。(頁25) (老實說,學童有太多不懂,社會又要他們樣樣學懂,難道不是「社會的錯」嗎?)
孩子日後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會先問:「這對我有什麼幫助?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如果答案令他滿意,就「接受」;反之,則「拒絕」。這個接受與否的基準,在人生的早期階段,就已內化在心中了。(頁33) (當長輩和家長也抱著這種心態的時候,如何要求孩子?)
孩子在就學以前即自我確立為消費的主體。(頁34) (這可以解釋學童入學第一天例必要呼天搶地的原因--要當水魚)
現在的孩子無法以勞動主體的型態獲得社會認同,成為獨立的個體。(頁36) (勞動的是傭人的工作)
現在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生平第一次的社會經驗就是購物消費。。。「只要有錢,人人平等。」(頁38) (錢是透明的,不會用有色眼鏡看人,是「最公平」的朋友,難怪三歲到八十歲都愛)
自此之後,無論處於什麼情況,孩子都會以「消費者」的身分自居,與人接觸時,總是設法先讓自己定位在消費主體的立場上。(頁39) (終有一天,孩子到消委會投訴父母「貨不對辦」)
等值交易的最大特徵,即買方相當熟悉自己所購買的商品。。。對消費主體而言,沒有任何商品是「自己無法了解其用途與價值何在」的。因此一個以消費主體自居的孩子,向老師提出「學習平假名有什麼用處」,是極其自然的事。(頁40) (想起劉德華的「服務態度」廣告)
對於學校教育中所教授的大部分內容,孩子其實還無法理解其價值與意義。。。教育的意義在於學習者必須在接受某種程度的教育後,有時甚至是教育過種結束後,才能了解自己從中獲得哪些助益。(頁42) (現代教育大多拒絕相信這一套)
教室裡能夠使用的籌碼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悅」。。。並與教師所提供的教育服務進行等值交易。(頁43-44) (想起學生的臭臉)
在家庭裡,以「誰最不開心」來衡量「誰對家庭的建立最有貢獻」。(頁51) (變態的家庭)
「學習」無法以等值交易的空間模式呈現,「學習」是與時間有關的現象。而且每一種「學習」都是建立在時間性的關係上,無一例外。(頁56) (那個不想過目不忘)
學生表明某個學術領域是不是值得學習,決定權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個人判斷的正確性,實際上存在著「連帶保證人」就是「未來的我」。支持「學這個有什麼用」這個功利問題的論題,就是「自己決定 ‧ 自己負責」。。。正是這類「自我」的思考模式,大量造就了賤價拋售自己未來的孩子。(頁69-70) (變賣未來的我可比喻為信用咭)
所謂「風險化」指的是,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而個人對於未來生活預測的精準度也越來越低。(頁74)風險化社會中,光靠學歷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得對等的職業,得到與學歷相當的工作的人與得不到的人之間產生了不當的差異。。。風險社會必向兩極化靠攏,意即在努力付出這方面,雖然僅有小小的差異,卻造成回饋結果有天壤之別。(頁75) (反倒令我想起曾在中學任教的大學同學遇上傲慢的同屆同事(畢業於另一大學),被嘲諷「殊途同歸」)
風險社會中存在的風險並非由全體社會成員公平承擔,而是不同社會階層,存在著風險上的差異。而且,認定自己的生存跟努力與成果完全沒有關係,覺得「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人,正承擔著最大風險。(頁77) (補充一點;大家都想將風險轉駕到別人身上)
唯有認同風險的人,才能接受努力與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並深刻理解這是風險社會的常態,也才能夠採取行動,巧妙降低風險。(頁78) (這些都是沉默的一群)
在實險的風險社會裡,能貫徹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的強者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忠實奉行「自己決定 ‧ 自己負責」的弱者而已。(頁100) (弱肉強食很殘忍,是的)
現代教育的問題,並非單純只是孩子學力低下的問題而已;這不是因為孩子怠惰而導致的結果,而是他們努力的成果。(頁108) (努力下流!)
如果事情是透過自由意志而決定,即使這個決定為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也無所謂。(頁113) (這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是兩碼子的事)
勞動主體得到他人的認同,接著構成主體及他人的整個網絡也將改變。因此,從付出勞動到整個網絡的重建之間,是需要時間的。(頁128) (時間,總是時間)
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沒有時間變化的行為。(頁129)消費活動的基礎是等值交換。「等值」的重點在於「無時間性」,因此,只有捨去時間因素,「等值」才能成立。。。將勞動視為消費行為的年輕人也選擇了「逃避勞動」,他們忘了勞動行為必須同時考量「時間」因素。(頁130)勞動的本質是一種創造超額價值的表現。(頁131) (學習需要時間,勞動也需要時間,消費不需要。難道大家都沒有時間嗎?時間往那裡去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