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May 2010

廚房裡的...

哥倫比亞大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有著亮麗的履歷表。從台北到紐約,穿梭於美國東西岸,從西雅圖到坎布里奇(麻州劍橋),跟著在美國大使館工作的丈夫來到香港 ,莊祖宜結集遊走於網路上的文章成為《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台北:大塊文化,2009)。令我想到The Nanny Diaries,兩者都是人類學為共通點/賣點。
台灣書籍往往有推薦序,少則一篇,多於莊書,竟是六篇之多。學者與廚房如何拉得上關係(不禁令我猜想廚房裡的歷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哪一個會比人類學家吸引),已夠引人入勝。出版社引來六篇推薦序,確實可觀。推薦人有營養師徐仲、作家梁文道、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作家蔡珠兒,終以台中鹽之華法式料理廚房主廚黎俞君作結。
沒有看完六篇推薦序,由在超級市場排隊等候付款開始,就翻開人類學家的手記。最有趣和要在這裡留下記錄的是其中一篇:〈中菜速成班〉(頁102-107)。
大廚占妮思教授亞洲菜。第一課是中國菜,講台邊掛著「一串中國城買來的大吉大利紙鞭炮,後面駕著一張中國地圖。占妮思帶領學生進入迷濛的國度:「我要你們閉起眼睛,想像自己乘坐著魔毯來到古老的中國。」(魔毯與中國何干?)
占妮思講解過「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米食為主」後,「一直以為中國人只吃米」的同學驚訝於中國人也吃麥,也有麵包。講義的包子食譜把包子和餃子的拼寫對調,包子拼成jiaozi,把餃子拼成baozi。
莊書接下的原文值得完文照錄:「幾位同學翻翻白眼笑說:『沒差嘛,還不都是dumpling。』唉,同樣是皮包餡的『Dumpling』,那為什麼義大利的Ravioli、Tortellini、Agnolotti要分得那麼清楚,還得考筆試呢?」
好戲在後頭。
第二堂是日本料理。占妮思下課後親自到莊氏面前道歉,深恐冒犯了她的「日本文化」。莊氏十分明白她是臨危受命教授亞洲菜,也告訴她她不是日本人,是台灣人。殊不知占妮思答道:「啊,那下一堂課的泰國菜要請你多多指教囉!」我讀得捧腹大笑。

No comments: